天天观点:“70年·70人”,帮志愿军英雄“回家”⑨|当年,大舅从李大堡村口出发去战场……
6月13日下午,在烈士孙殿清的外甥潘晓峰带领下,“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团队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出发,驱车来到20多公里外的哈达碑镇李大堡村。村口,溪水缓缓流淌,群山青翠依旧。1950年,23岁的孙殿清从这里出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再也没有回来。
6月16日,岫岩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从当地档案馆发来最新佐证——孙殿清的烈、军属登记卡片,烈士父亲孙玉忱,正是潘晓峰的姥爷。
经多方寻访,寻亲队终于为烈士孙殿清找到了家人。这是70名英烈中寻亲成功的第十人。
(资料图)
多方信息采集,拼出烈士“画像”
“我们身后的山是老虎岭,小时候大家曾一起为躲避战乱住到山腰上,孙殿清家就在我们隔壁。”在李大堡村,82岁的村民魏保安告诉记者,1950年冬,孙殿清走上战场时,他9岁,还是懵懵懂懂的年纪。但他清楚记得,战乱曾让村里人吃不饱饭,好不容易换来新中国的和平,又有美国鬼子打到家门口,是孙殿清这样的年轻大哥走上战场保卫他们。后来,魏保安在村里做了小学老师,他时常给孩子们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村里曾走出保家卫国的英雄孙殿清。
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哈达碑镇李大堡村,“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团队与82岁的村民魏保安(左一)聊烈士孙殿清的故事
“家庭成分:贫。”孙殿清的烈、亲属登记卡片上,记录着他的家庭情况。长辈们曾告诉潘晓峰,孙殿清年纪虽小却忠厚孝顺,解放前,他和父亲孙玉忱在地主家做长工,为了让父亲少受点累,每次下地都是孙殿清拉犁头,让父亲走在后面。
孙殿清参战近20年后,外甥潘晓峰才出生。虽未能亲眼见到大舅,但大舅的很多故事烙印在潘晓峰心里。潘晓峰在家里见到过一张大舅的一寸证件照,照片里,大舅脸庞清瘦,眼神坚毅。从长辈的言语中,潘晓峰拼凑出大舅的大致模样——读过三四年书,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读过书的人,思想上很要进步,听闻生产队发布招募战士的信息,毅然选择志愿参加抗美援朝。
带队寻亲的泰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兵说,东北寻亲小分队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帮烈士找到亲属,让亲属知道亲人的长眠地是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另一个是调查有关细菌战的信息,这是凤栖园70名英烈牺牲的主要原因。
“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团队在烈士孙殿清家乡——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哈达碑镇李大堡村
1951年初,当时的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也就是现在的泰州市人民医院北院区,接收了700余名志愿军战士,主要病种为肺结核,是受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投放的细菌弹所伤,其中70人久治不愈而病故。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黄思嘉告诉记者,1951年初,美军违反国际公约,在朝鲜北方和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秘密实施细菌战,企图以此残害朝鲜和中国军民,削弱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防御力量,施加对朝鲜和中国方面的压力,以影响停战谈判,同时试验其细菌武器性能。
潘晓峰告诉记者,大舅的牺牲通知大约是于1952年初夏送到村里,后来姥爷孙玉忱,也就是烈士孙殿清父亲,享受烈士家属各项抚恤待遇,直至其86岁去世。
“完成姥爷夙愿了,大舅原来长眠泰州!”
根据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70名志愿军合葬墓名录,在中华英烈网烈士英名录上查找“孙殿清”,共有2人。一名祖籍为“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1949年牺牲于解放上海战役中;另一名祖籍为“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1951年牺牲于朝鲜,但长眠地不详。
泰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兵(右)在看烈士孙殿清外甥潘晓峰(左)收藏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寻亲队与岫岩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部门联系后了解到,在当地的西山烈士陵园英烈榜上,也刻有孙殿清的名字。岫岩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褒扬科科长刘柏隆介绍,西山烈士陵园占地1.9万平方米,始建于1957年,坐落于西山坡上,现安葬烈士1290名,其中有名烈士86名。从1950年入伍志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名录查起,岫岩满族自治县还有1000余名烈士的亲属尚不能确定其长眠何处,孙殿清就是其中之一。
西山烈士陵园中树立的纪念碑,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所幸,岫岩退军部门登记了烈士亲属潘晓峰的详细信息,当江苏人主动寻来时,断了线的风筝接上了。
1994年,潘晓峰举家搬迁到岫岩满族自治县城里,离西山烈士陵园步行距离仅约10分钟。每逢冬至清明,潘晓峰就会到烈士陵园,祭拜大舅孙殿清。
在西山烈士陵园英烈榜前,烈士孙殿清的外甥潘晓峰瞻仰烈士名字
“从村里搬出来后,丢了很多东西,但什么都可以不带,大舅的证明书不能落下。”潘晓峰家中收藏着一张编号为“第5531号”的革命军人证明书,上写“兹有孙殿清同志系辽东省岫岩县沟汤区人,于一九五零年十二月参加本军,现在整训二团二营七连任战士工作,特此证明。”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辽东军区政治部”,时间为1951年2月。在证明书的左下角,有一行手写小字“牺牲时间1952年”。辽东省岫岩县沟汤区就是如今的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哈达碑镇李大堡村。
抗美援朝烈士孙殿清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完成姥爷夙愿了,大舅原来长眠泰州!”潘晓峰告诉记者,他想在冬至或清明去泰州看大舅,带走一抔当地的土,按照家乡风俗,就是接大舅回家了,让他魂归故里,也方便亲人祭扫。“大舅牺牲时二十五六岁,姥爷离世时,不断叮嘱我们,一定要找到大舅安葬地的消息。”
一棒接力一棒,寻亲路多崎岖
由于20世纪五十年代通讯不畅,交通不便,又因南北方言差距大,手写体辨认容易出错,因此英烈相关信息录入误差极大。例如,孙殿清老家为李大堡村,当地方言读“堡”同“朴”,后来在泰州录入信息时,地名就被误写成“李大卜村”。再历经约70年的时间,档案信息缺失,留存不完整,因此寻亲艰难。但现在不寻,未来更难。
寻亲路上的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微小线索的积累,就像是在收集一块块拼图,最终才能拼凑出一幅完整画面。6月以来,“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团队分成3支队伍,从泰州出发,分赴山东、四川、辽宁、吉林4省寻亲。带着前期搜寻的各种资料线索,东北小分队辗转于辽宁省沈阳市、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吉林省德惠市、东丰县、通化市和辉南县等地,目前除成功寻访到孙殿清烈士家属之外,还推动多条线索进一步明确英烈信息、锁定亲属身份。
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褒扬处科长刘来青查阅当地退役军人信息登记系统时查找到,刘中胜烈士生前职务为三十师司务长,烈士证号为“0000黑烈字第001943号”,信息由黑龙江市密山市上报,下一步寻亲发力方向指向密山。
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收藏着烈士张玉山的档案
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革命烈士档案记录着张玉山烈士信息,牺牲地正是江苏省泰州市第八康复医院,烈士有过子过女各一名。1981年时,过子张广如30岁,是通化市棉纺厂工人;过女张秀梅19岁,是通钢二炼工人。烈士还有兄长一名,名为张玉孝。16日下午,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陈煦带寻亲队到当地公安局查询烈士亲属,均未找到相应线索。通化市公安局二道江区分局户籍民警范喜杰推测,烈士亲属可能均已搬离通化市。从过子过女工作单位入手调查发现,因年代久远,单位已改制关闭。二道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郁秋里说,将继续从两个单位档案信息里查找线索。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收藏着烈士徐万福的革命烈士调查登记表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收藏着烈士徐万福的抗美援朝军人牺牲证明书
在通化市辉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记者看到纸质版革命烈士调查登记表上登记的烈士徐万福基本信息,与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中华英烈网的信息基本吻合,且更详实。线索再次往前推进,指向徐万福烈士的父亲徐德忠,他曾在1981年提供过其子烈士证。徐德忠及其家人在哪里?“可以查阅民政部门信息!”记者提出。1981年,烈士父亲徐德忠已83岁,无奈当时户籍信息尚未电子化,纸质材料多在1995年的一场大水中丢失,当时大水直涨到二层楼高。“殡仪馆在山上免受洪水侵扰,我找殡仪馆档案部门老前辈,去翻阅纸质材料,一定要找到徐德忠的亲属。”辉南县革命烈士陵园主任李继萍说:“你们千里迢迢往这里奔走,我们怎能不出力?”辉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一级主任科员王辉宇告诉记者:“后面我们还将在辉南发布等平台上发布烈士信息,希望烈士家属能看到并联系我们。”
跨越千山万水,从江淮大地到东北黑土地,一环紧扣一环,一棒接力一棒,志愿军英烈亲属正在持续寻找中。
点击图片,进入“‘70年·70人’,帮志愿军英雄‘回家’”应用平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文 滕升智/图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编辑: 刘霞